close

劇照: 一名為了代替身為人質的兒子而冒險進入戲院的父親,被恐怖份子捉到台前。

時間: 7/27 14:30 於國家戲劇院


2002年10月23日莫斯科杜布羅夫卡劇院被一群來自車臣的恐怖份子入侵,
當時約有七百多名觀眾正在劇院中看音樂劇,還有一百多名劇場工作者全因此被當作人質。
恐怖份子要求俄羅斯政府在一週內撤軍車臣,不然就要引爆劇場。
歷經三天的談判和攻監行動後,整件事落幕。
但特種部隊向劇院發動襲擊時,向劇院內發射了含有酚達尼的霧狀麻醉劑,
原本希望可以因此讓恐怖份子和人質們都無法行動,以利救援行動,
反而使人質們開始中毒死亡,而在槍戰過程中更波擊到無辜民眾。
最後有130名人質在此事件遇難,其中包括10名兒童,8名外國公民,
將近700人因酚達尼中毒接受住院治療,
部分人質成為殘疾人,12人聽力受損,69名兒童因父母喪生成為孤兒。

拉夫拉劇團的編劇,受到這事件的衝擊,創作了這齣《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註1)
把這個悲劇事件重現在劇院中,希望喚起觀眾一些反思。
他說劇場原本是帶給人們歡樂的場所,卻因暴力和權力入侵而成為殺戮戰場,
原本來看戲的無辜觀眾們非自願地成為戲中的一份子,成為恐佈份子和政府高層手上的籌碼。
(就非當事者而言,這事也不就是一場在電視上看到,名為真實的「戲」碼罷了) 

雖然不能說恐怖主義當道,但目前全球除了環保議題外,
威脅人類生命權利的另一因素就屬這議題最為嚴重。
但恐怖主義到底為何而起? 
就目前大家在新聞媒體所看到的「恐怖份子」,
有哪一個不是因為曾經受到霸權壓迫?
車臣和俄羅斯,中東和美國,北愛和英國
對那些被壓迫的人民,誰才是恐怖份子呢? 

恐怖份子並不是生下來就想當恐佈分子,
誰不希望能過著和平自由的生活? 
一位原本是演員的年輕女恐怖份子,不忘自已演員身份
和身為人質的男演員短暫地心靈和藝術交流,從而發現自已並不真的想作恐怖攻擊
(導演說這表示著藝術是可以跨越敵對雙方立場,而建立起一種可能的溝通管道) 
但很快又被殘酷的現實打醒,她已經踏進來就出不去了。
另一個年紀稍長的女恐怖份子,原本也不過是個相夫教子的平凡家庭主婦。
什麼心態讓她拾起槍桿子? 歷經丈夫和兒子的死亡,兒子還死得不明不白的仇恨。

當自已生活並熱愛的土地被外人因利益而咬住不放,
當自已的民族自尊被別人無視還踐踏時,有誰不生氣嘛?
甚至對方先採取激烈行動時,自已能不反抗嘛? 
到底,是誰先侵犯了誰的生存權呢? 

而在恐怖主義之後,最可怕的還是權力操控,

劇中有一幕是恐怖份子接受了當地媒體的採訪,
雖然頭頭一直強調他們的主要訴求,也有釋出相當的人道善意 (例如讓紅十字會成員進入治療傷患)
但在正式播出時,訪聞畫面已經被重新剪接,
甚至利用他們當時所講的威嚇性話語,當作當時跟本沒有提出的問題的答案,
利用媒體力量將他們塑造成十惡不赦之人。
頭頭看到新聞畫面播出後,氣得叫其他人把電視關了。
操控著媒體,洗腦民眾,譁眾取寵一直是掌握權力的手段之一。
對比著戲中戲『鮑里斯˙葛多諾夫』,
葛多諾夫接任新沙皇的即位演說,那樣「振奮人心」的話語,也不過是為了鞏固權力。

看ptt板上和網路上的負評多於好評
有人認為既然大量運用了多媒體技巧運用,何不乾脆拍成電影就好?(註2)
有人覺得劇團為了再現人質事件,打破觀眾和舞台的限制,
將觀眾甚至整個劇院也拉進了表演,卻有弄巧成拙的感覺。

我在想,當初要是沒有大似宣傳,也沒有點破這齣劇的特殊性質,
會不會反而激起當下觀眾們的真實反應?
連演出最後一天的早晨新聞還在播出劇團演出消息和片段,
透過電視我都大至曉得會發生什麼事了,
光知道恐怖份子會闖進觀眾席這一點,就把整個「驚嚇」成份降低了許多。(註3)

以往看戲時我只能以觀眾角度來看戲和戲中主角,
這次的經驗則是觀眾又是角色之一,從這點出發所感覺到的就不一樣了。
其實很矛盾,一方面在說服自已這是一場戲,一方面又感受到全場面臨生死交關的氣氛,
和當時在劇場的七百多人感受應該滿類似,我所經驗的到底是不是戲中一部份? 
(不是相同而是類似,再怎麼說這也不過是以當時情況的摸擬再現而不是真實呈現,
又預設知道我們一定會平安回家,那整個感覺到的完全不同)

先不論在版上被批到不行的劇場和多媒體技術整合。
我還是覺得是宣傳時太過著重這點,讓大家期望過高了… 
也當然或許是我可以接受的程度偏低 哈哈~~  
但多媒體技術能夠省掉大布景的工,
又能作到視角轉換和多重視角的同時呈現,
跳脫劇場只能以單面呈現給觀眾的傳統方式,
而完全利用到視覺-最讓觀眾意識拉進表演當中的感官之一。

就導演和編劇在座談會上所說的,就我解讀的,
他們要帶給觀眾的是各種可能性和各種反思,
觀眾可以認同、可以不接受戲中三大勢力
(被挾持的演員和觀眾們、恐怖份子、政治高層)的觀念和內心掙扎, 
不是完全同情恐怖份子,但在平安返家時,
想想今天的和平自由盡然是如此的脆弱不堪,是多麼令人痛心,
也想想那些無辜犧牲的130多人,
當中有多少尚未歷經生命美好的年輕靈魂,還有多少家庭因此破碎。
在想政府高層怎麼可以下那樣殘酷的決策時,不顧人民安全而堅持攻堅,
只因為前一年的銀行挾持案和平落幕後,
反抗份子有騎在他們頭上的跡象,而政府需要一個可以下馬威的事件。
而反抗軍顧然有值得可惜的地方,但無論如何以暴制暴是最無解的答案,
不管原初的出發點是好是壞,扯上暴力和權力時什麼原本立意良好的事都會被抹黑成萬惡。

雖然台灣和恐怖主義似乎八竿子打不著,但它是個不定時炸彈,
隨時都有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影響到全球如履薄冰的和平 ,
這後果會是所有人類必需承擔的。
(說不定其實早就開打了,這由後世來評定吧 Orz)


註1: 其實我對中文劇名有點意見,原劇名採俄國劇作家普希金的歷史悲劇《Boris Godornov》
 大家被挾持時,舞台上演出的就是這劇,編劇是希望以此劇呼應人質事件中的權力和暴力鬥爭。
 覺得翻作《劇院人質事件》就可以了,不然入境隨俗翻作《兩廳院人質事件》也好…
 必竟導演和編劇也說這劇本可放在各國舞台上而無不合理之處,
 這樣的話放上「莫斯科」一詞似乎就不是很妥當,給了非來自該地的觀眾一個隔閡感, 
 就我而言,因為已經知道這事件曾經發生在莫斯科,所以我很難被引起臨場感。

註2: 真的有電影版本,據說還是普丁總理下令並由政府出資拍攝的,
 在2006年在俄羅斯上映,票房也還滿高的因為爆破和軍事畫面拍得還不錯。
 英文片名: Moscow Mission 有興趣的客倌就自行尋囉~ 
 我目前只查到對岸有上映,台灣有沒有引進這部…不知道…
(也不想知道,由政府出資的片子,政府永遠是正義的一方…)

註3: 假使一開始被嚇到了,但可能也沒人會入戲到那麼深…
 因為我們沒那麼大的軍事力量去進軍某區 orz  
 所以當恐怖份子一吼要求我們政府撤軍時,整個感覺就不真實了。
 如果劇中安排改成超級極端的台獨份子打算挾兩廳院觀眾以令中央政府不要跟對岸談判,
 並馬上宣布台灣獨立,我還覺得比較有可能騙到台灣觀眾。
 但如果這樣改的話人種和語言設定也得跟著改.....囧" 
 想歸想,尊重對方的創意著作囉。


題外話,因為那浴水鳳凰颱風接近台灣,我爸媽差點不讓我出門而錯過這場戲 orz
也因為某原因,創下自已待在台北最短紀錄: 5小時 (一點半到台北,六點半離開台北)   
吼!!!!! 我是拿休閒活動當出差的  or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le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