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間有點久了,近半年前在舞台上看的,
恰好半年後選修的英美戲劇,又再次接觸到文本,
一些觀戲當中得到的想法,在老師講解文本後得到共鳴,
以及更多的啟發和認識~
劇本: 淡水小鎮 (Our Town)by Thorton Wilder
劇場: 4/1日 星期日
果陀劇場 淡水小鎮
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14:30 2樓一排21號座 1020元
(嚴格說來,是我第一次看商業劇場、職業劇團的演出。)
半年前在bbs個板上寫的感想~
剛從"淡水"回來~
很「平凡」的故事,如茉莉花香,淡淡地,淡淡地,卻深入人心。
雖說時空背景是我們爸媽的那個年代,但有些事,不管什麼時空,還是一樣的,舞台上的人生和我們週遭每復一日上演的戲碼產生共鳴 (亂入: kerokerokero~~)
整齣劇分三幕。
第一幕是早晨,由鎮上一胎雙胞胎的出生作為開始,慢慢帶入整個小鎮的的人文、歷史、地理資訊,接著就是兩家主角,艾茉莉一家和隔壁青梅竹馬陳少威一家的生活。
第二幕是三年後,艾茉莉和陳少威的結婚當天早上情形,接著說書人帶著觀眾回到一年前,看看這對新人是怎麼互表心意的,之後又回到結婚典禮當時,看著雙方新人對未來的緊張不安,紛紛由父母安撫後,轉為開心興奮,最後以Happy Ending作結。
這幕結束後,是中場休息。
第三幕是結婚四年後,不同於上一幕的歡樂,以艾茉莉的葬禮開始。艾茉莉很興奮的認為,靈魂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回到過去重溫生活,而不聽眾前輩的勸告,於是說書人依艾茉莉的願望,帶她回到十歲生日當天早上。艾茉莉看著過去一幕一幕,才想到自已無法再擁有生活,而情緒崩潰懇求著說書人帶她回去。回到現在的艾茉莉看著又來到自已墓前痛哭的陳少威,才領悟到在活著時不會領悟的道理。
最後,又是夜晚降臨,小鎮又歸於平靜,居民都入睡了,
說書人也和觀眾道晚安,整齣戲就此結束。
很日常生活吧...
生命誕生的感動,父母擔心兒女的心情,兄弟姐妹之間的打打鬧鬧,婆婆媽媽的七嘴八舌,孩子回家不想寫功課只想玩,年輕少男少女淡淡的初戀,新人結婚前的緊張,親愛的人過世的悲傷...etc.
還有很多很多生活中的點滴,其實稍加注意,這些看似很平凡的一切都使生命不平凡了起來。
我們有艾茉莉作為示範,從這齣戲領悟到,人生不能回頭,把握當下的幸福,縱使它很平凡也不要浪費掉了,當你失去了才知道這些平凡是珍貴,但都太遲了。錯失了光陰,想再尋回,是不可能的,即使可以,也只是徒增無奈....
但人類總是這麼愚蠢,所以總是一錯再錯....
"They just don't get it...don't they?"
這齣劇的舞台很特別,如故事一樣簡單。
台上佈景半實景,半投影背景,依故事時間流動做燈光變化。
實體道具只有2張大桌子和幾張椅子,分別代表陳家和艾家的客廳和各種室內場合。演員們在空氣中做動作手勢,拿隱形道具,觀眾們也只能從演員動作中想像畫面。
投影背景也不多,就是小鎮風光和夜色星空作交替。
舞台地基為兩個同心圓,內圓代表空間,外圓代表時間 (我是這麼認為啦)。
外圓只在最後一幕時作用,在艾茉莉跟著說書人回到過去重溫活著的時光,
以及在傷心慾絕回到現實時,她每踩一步,地板上就會亮起不同顏色的燈光,暗示著她正走在時光隧道。
而圓也表示著"循環",在這三幕中,稍加注意可發現"循環",而說書人在第二幕結束時,就有提醒觀眾下一幕會是什麼主題。
第一幕的時間和劇情是早晨-新生,第二幕白天-結婚,第三幕傍晚-死亡。
一日和一生就是一種循環,所有人都會經歷的。
這齣雖是一般舞台劇,但有發行原聲帶,
不過,說它是原聲帶,不如說是蔡琴的專輯 XD
蔡琴似乎是以吟詠的方式取代了說書人講述的方式。
聽著CD,就能一幕幕回想起小鎮發生的悲歡離合~
這次的說書人是陶大偉,用的方式就是很傳統的,用"說"的。
我沒看過前2次演出,也就無從比較~
但私心,一半也算是因為"習慣"認定,
要說故事,請孫越叔叔來,會不會更好? :p
------------我是分隔線----------------
半年後~~
聽過老師上課講解,才曉得,這齣戲受到東方戲劇的影響深遠,
才知道,為什麼會對這齣戲這麼有感覺~。
當時在觀戲的情緒完全被拉著走,跟著害羞,跟著笑,跟著哭,艾茉莉崩潰的那一剎那,也在台下狠著狂哭啊…
有說書人在說故事,台上演員和劇情會和台下觀眾互動,舞台會這麼的空,只有幾個道具為代表,演員需要憑空作動作…等,都是傳統京戲的元素。
而西洋戲劇中,也是有相同的分類--史詩劇場(Epic Theater/Realism)
乍聽以為,要把劇場搞得跟"魔戒"一樣,有壯麗山河、雄偉城堡和血腥戰場。
的確,還是有,就是要靠觀眾自行想像~ 舞台上不會有那些實景,只有一些道具,讓觀眾由道具去想像那些。
而為了要讓觀眾能夠想像,舞台上的演員、一景一物,甚至是燈光,時間都有代表意涵,所看到的物不一定代表它原先表示的意思。為了說明,老師舉了一個很耳熟能詳的例子--京戲舞台上的2張椅子和桌子。
2張椅子,在不同劇情要求中,會因擺設方式而有不同意義。背對時就代表橋,相對時就代表轎子,都面對觀眾時表示廳堂…等等。
而每個演員的所作所為,就表示著普羅大眾,於是,他們的一言一行很容易讓觀眾產生投射-"他說的,就是在說我嘛!"
因為有觀眾的想像力介入,整齣戲就是雙向而不是單向的,這樣就是把觀眾視為表演的一份子,第四面牆可以說是不見了。觀眾不是純粹在看戲,而是在體驗這齣戲。而為了要讓觀眾更容易入戲,就會有說書人的角色,在劇中不時穿插,帶領著觀眾,慢慢進入劇情,也傳達著故事中要表達的訊息。
於是,通常這些劇,都帶有moral lesson。
以這齣戲而言,已經寫在前面就不多說了。
說來或許別人覺得沒什麼,但當老師所說的和半年前自已的心得不謀而合時,
自已有多高興。不過,想想,能讓完全不同的人有同樣的想法產生,就能知道這齣戲是帶著什麼樣的universal truth了。更別說,我們看到的版本不一樣,詮釋方法不同 (果陀版的有稍加改編原劇本以符合台灣人物的時空背景,對台灣觀眾而言,比較容易會產生共鳴) 劇中所要傳達是不管任何時空背景都不會變的。
果陀已經是第五次搬演這齣戲了,很希望未來還有機會看到這齣戲。
有還沒看過的,一定要去看看,最好帶著家人去,一起感受。
這次演出很可惜的沒到台中,不然我還真想把我爸媽和2個弟弟也拉去…
劇中陳爸爸訓陳少威不會幫媽媽作家事那一幕,是多少孩子有過的經驗啊 X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