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艾西莫夫
譯者: 蔡心語
出版社: 貓頭鷹

艾氏在《鋼穴》小說當中,創造出地球人類戰勝環境的極限產物--城市,也就是鋼穴。
有著完善的都市規劃,完全發揮經濟效應。
光一個紐約市就有2000萬的人口,相當於現在台灣的總人口數。
而全球共80億的人口,全都集中在800個巨大鋼穴裡。
因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石油用完之後還有替代能源,
還能利用食品加工等原理,創造出各種自然食物的相似替代品,
但為了有效利用和分配有限的僅剩資源給所有人類,
也為了所謂的經濟效應,發展出如社會主義體制下的集體生活模式。

但身為居民的貝萊也認知到,
「城市可謂盡善盡美。…… 唯一的麻煩是,它不會永遠這麼好。」

當我看到貝萊感嘆自已如果被降級時,
會被剝奪走哪些「誘人」私人權利--能夠在自已的臥房擁有一個私人盥洗台--
我深感覺得這個世界已達到如履薄冰的瘋狂臨界點。
機器人和太空族的到來更是火上加油,
而這件太空族的謀殺案,如果貝萊沒順利破案的話就,是最後一根稻草。

我想就是一股莫名的「瘋狂」使得書中的人類們無法看透一個最基本也被長久忽略的現實,
而太空族祖先雖是早期的地球移民者,但書中當時他們已脫離地球文化,因而看透地球面臨的瓶頸。
太空族他們自已也有一個瓶頸,當醫學發展到可以把人類壽命延長到三百五十歲時,
照他們說法是過於穩定,就我看來也是一種瘋狂。

艾氏很巧妙地將科幻和偵探結合為一體,也將未來地球和人類會共同面臨到的難題呈現出來。
他曾在1957年一篇有關人口爆炸和環境的文章"Fecundity Limited",曾作出一個結論。
"There is no room, you see, and science can do nothing.
The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must decrease, and this can be done in one of two ways--
either by increasing the death rate or decreasing the birth rate.
Take your pick"

不是因為糧食不足、不是因為資源不夠,這2種都可以利用科學技術來彌補,
但最終會面臨到且無解的難題就是空間不夠,這點科學就幫不上什麼忙,只剩2種路可走--
一是要嘛提高死亡率要嘛降低生育率。
就我看來,背後還有沒說完的,也是第三條路--let it be...
說白一點,要在以上二項選一都會牽扯到所謂生命有多少價值,
或是誰有能力或權利決定另一個生命生或死之類的問題。
爭論最後會不了了之,於是人口繼續增加,最後地球一定人滿為患,
然後就像書中法斯托夫博士所預測,
人類苦心維持的環境脆弱平衡承受不住,最終瓦解,讓所有人通通沒命了。
移民到外星去,其實也不過是緩兵之計,總是還會有人遞補那些空缺,地球的結局早已明白。

然而就像太空族所想,結合地球和太空族雙方文化並移民到外星去,
法斯托夫博士所說: 「我們自已說不定就能獲得新生」,
這是唯一方法,也是人類一直以來追求的夢想和希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le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