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文版封面)                                                                     (英文版平裝封面)

作者:莫欣.哈密
譯者:謝靜雯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631009 


中文書名和英文書名的意義差了十萬八千里。
不是說中文書名取得不好,是相當貼切,
在讀過本書後就會知道為什麼,而"陌生人"三字也能引起讀者們的好奇。
會想去知道,誰是那個陌生人? 是誰遇到了陌生人?
為什麼他們會遇到? 遇到後又發生什麼事? 

而英文書名 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 
呈現出和中文書名不同的焦點,直譯作"不情願的基本教義份子"。

對伊斯蘭教最粗淺認定和印象當中,
護著基本教義的教徒們是最為激進也最有自願去為阿拉犧牲的一派。
所以,配上了「不情願」這一字,也不禁讓人納悶,為什麼? 
很矛盾地,不是自願地成為基本教義份子? 那又是什麼原因和契機之下成為的?

中文書名點出了這個故事發生的地點,巴基斯坦的第二大城-拉合爾的一座茶館。
主角是個25歲的巴基斯坦青年-成吉思(Changez)。

整本書,就成吉思一個人獨撐全局,
對著一個陌生人全盤講述他在美國生活四年半的生活種種,
以及他是如何從一個盲目喜愛美國文化的年輕人,
在911之後,是怎麼樣覺醒,並看清美國的本質,
並"不情願"的成為美國人眼中的「基本教義份子」。
回到家鄉巴基斯坦後,開始鼓吹反美主義,希望巴基斯坦能夠擺脫美國的掌控。
因此受到美國政府的注意,他的一些同志甚至告戒他要小心美國政府的「動作」。

他和陌生人在茶館的「邂逅」就在這麼樣的背景下展開。
一開始,就「聽」到他友善並熱心的往那位陌生人過去:

    「對不起,先生,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 啊,我看我讓你警戒起來了,
  別被我的鬍子嚇到,我可是熱愛美國的人。我注意到你在找東西,不只在找東西,
  其實還比較像是有任務在身,既然我會說你的語言,又是本地人,我想我可以為你效勞。」

光這麼一小段話,細心一點可以查覺出背後還有很多沒說出來的情緒和想法等等。

作者Mohsin Hamid在大學時代曾上過Toni Morrison的文學創作課,
Morrison她擅以在書寫文字的背後描述被壓抑及遺忘的歷史和人心,例如Beloved
Hamid自已也說受到她的啟發和影響很深。

很特殊的敘事技巧,全篇就以這樣第一人稱自述,但一點也不單調冗長,
讓讀者迫不及待地一頁翻著一頁,
也難怪成吉思的聽眾,完全不用說到一句話,或許是跟讀者一樣,想知道後續。
另一方面,成吉思一直主導著談話,也沒讓對方能機會發言。

我竟然想到,這不就像是美國控制中東其他國家的方式嘛? 
一言孤行,自顧自的說著自已想說的話給對方聽? XD?

陌生人的身份始終沒有被證明,有的只是成吉思片面地合理猜測,
有時語氣還帶著嘲諷,好像在說:「別裝了,我知道你是來幹麼的,但我就陪你玩玩」
讀者們只能依這些線索,拚湊著那位陌生人。
也不用納悶成吉思能夠對一個陌生人掏心掏肺似的很反常,
這和平常我們在blog上大放言論讓陌生人觀看不也有相似點?

這麼一來,
有人說,陌生人願意聆聽成吉思這樣長篇大論,
是不是也代表美國終於有放下老大哥心態,有意願聆聽巴基斯坦真正的心聲呢?
還是? 還是他只是一個聽過,看過之後就可以不以為意地忘掉的過客?
成吉思對他而言也是個陌生人,所以聽過,看過就忘了的事很平常。
更別說彼此是持相反立場、國籍、民族精神的2個人。
反正以後的生活,雙方不會有任何交集,所以沒有關係?

故事中完全沒有解答,作者留了個開放式結尾供讀者們想像。
而讀者私心認為的結局不論是好,是壞,都無損作者一開始的原點。
人與人之間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和自已不同立場的也是會放出友善之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le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