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ptt的broadway板才得知,有個我很欣賞的劇團解散了,
原因嘛,很現實,如果據該團官方留言板上的討債訊息來看的話,是因為經濟壓力。
或許有更多的其他因素導致解散,但經濟能力是維持一個團正常運作的最現實動力。


從他們的創團作-「拜訪森林」時,就陸續會注意他們的動向,
但無奈人在中、南部,拜訪森林而後的作品,我都沒能共襄盛舉。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除了惋惜、感嘆、還有點對台灣藝文界發展的無力。

從該團長在ptt drama 板上的以往發文來看,感覺得出來他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
就是那種會為了理想,為了熱情不顧一切,卻忘了現實是有殘酷的一面的。

在台灣,只懷理想和熱情而不懂(不屑?)正視經濟層面的藝術家們,是無法永續生存的。
這兒不是美國紐約格林威治村,
不會有樓下的漂亮妹妹突然上樓跟你借火,進而跟你相戀,
然後2個人在交往過程中領悟到生命的珍貴,所以要熱情的保握當下的每一天。
 (我在說啥 = =?)
這兒不是義大利佛羅倫斯,
不會有人為了藝術而藝術而活,為了自已想拍的題材而拍,
為了想演奏的音樂而演奏,為了想...
然後剛好有哪間企業主欣賞你們的作品,二話不說全面金援你們的一切開銷。

雖然我不是完全處在藝文界當中,
但身為唸文學的學生,愛看舞台劇的戲癡,多少也隱約知道這當中的苦楚。

台灣現在有相當知名度的藝文團體 (任何一般人叫得出口的那些),
也一定先經歷過創團維艱之路。
這種時候,好聽點是能在理想和現實中取得平衡,
但實際上就要嘛違背自已的理想先作些大眾想看的,
要嘛就是先別好高鶩遠,拿現有的資源作能作的事,但路途遙遠。
要嘛就是先搞得周圍的人看到你都快閃,深怕你開口和他們借錢借人借物。
在台灣作藝文活動的,有大半是像在作公益服務,
有形的錢灑了出去所得到的微薄回報卻是十分無形的。
直到哪天突然一鳴驚人,最正常還是小透支,而最好的情況是打平了,
因之後要場租、要人資、要維持水準or提高水準又是一筆新的大開銷。
要是沒熬到成名那剎那,就是強制"退出市場"了。

有人說,要是都這樣戰戰兢兢,沒有突破,怎麼開拓藝術? 
那試問閣下是要先把自已手上所有的籌碼一次賭下去嘛? 
這在藝文環境不成熟的台灣,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很敬佩那些,明知山有虎還偏向虎山行的這些藝術家們。
他們不會是最後一個消失在台灣藝文界的團體,但他們的例子能夠引以為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le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